【不忘医者初心牢记健康使命】
开栏语:白大褂、口罩、冰冷的金属听诊器和手术刀。医生的形象多少带着冷峻和沉重。你是否知道,这一身白大褂的背后,也有一颗温暖的心,他们也会为治好了患者开心地笑,也会为了逗小患者学动物叫。
他们是健康守门人,他们是帮助患者与病魔对抗的战士,他们是送去关照安慰的守护天使。请跟着我们的脚步,走进这些医生的日常工作,让我们了解白大褂背后的故事……
急诊科名片:
海洋之神8590vip在线首页急诊科成立于1995年,是宁德市最早二级分科的医院科室之一,承担了宁德市及周边地区的大部分院前“120”急救工作及院内急救工作。急诊科成立以来,先后被卫生部授予“国家级青年文明号”,福建省卫生厅授予“巾帼文明岗”“创文明行业、建和谐海西”示范点等荣誉称号,是“宁德市急诊质量控制中心”挂靠单位……
急救先遣队 我们的对手是死神
11月1日上午9点30分,海洋之神8590vip在线首页急诊外科主任李承宁正在留观室里忙碌着,询问病情、调整处方、检查伤口、换药……动作快速麻利、有条不紊。巡查一圈后,李承宁又回到了急诊重症监护室,他还惦记着昨晚抢救过来的重度烧伤患者。
上午阳光正好,重症监护室里除了机器的滴滴声,一切都仿佛岁月静好。可没人知道,昨夜经历过怎样的一番惊心动魄。
“昨天夜里11点,急诊科接诊一位因机械操作不当导致全身大面积烧伤的工人,送进来的时候皮肤多处烧黑、体表渗液,已处于休克状态。”李承宁用平静的语气描述着昨夜那场惊心动魄的“生死时速”:“我们抢救了4个小时,建立深静脉通路、补钠、补液,弯腰3个多小时用烧伤药膏为患者仔细包扎……凌晨4点,患者终于暂时度过烧伤休克期,生命体征稳定,恢复了意识,转到急诊重症监护室进行监护治疗。”
海洋之神8590vip在线首页每年收治急诊病人7万余人次,抢救危重患者五千人次,像这样的剧情每天都在上演,近十小时的高强度抢救,在急诊科人眼中是家常便饭。他们作为医院救治团队的先遣队、排头兵,承担着急危重症患者的抢救工作,日复一复与死神斗争,为患者争夺救治时间,让宝贵生命得以延续。
拥有20多年急诊工龄的谢宝辉是科室负责人。话不多,也不爱笑,按同事的说法,这样才能镇得住急诊科紧张繁忙的场面。
2018年钡元素集体中毒事件,让每位急诊人记忆犹新。近30名钡元素中毒患者陆续紧急送往科室救治,科主任谢宝辉临危不乱,带领急诊医护人员有序抢救,让这些患者化险为夷,康复出院。
据急诊内科游桂良副主任回忆,事发当天下午三点,一名低钾、肌无力患者从古田送往海洋之神8590vip在线首页急诊科救治,该患者症状与普通胃肠炎高度相似,但出现了严重低钾和重症肌无力。科主任谢宝辉并没立刻下定论,而是抱着怀疑态度,将其安排在留观室密切观察。随后,急诊科陆续接到近30名与之症状相似的古田县患者。“如果找不到病因,患者持续重症低钾和肌无力,最终会导致呼吸困难窒息而死。”谢宝辉意识到事态严重性,立即启动应急预案,经多方严谨评估,凭借多年急诊临床经验,谢宝辉迅速诊断出这些患者极有可能是钡剂中毒。“气管插管、深静脉置管、解毒剂解毒、补液……”,这些中毒患者在连日的对症治疗后皆顺利康复出院。
在生命这趟单程列车上,急诊医护人员的辛勤付出,使许多人人生旅途的终点得以延伸。对此,急诊科钟少州副主任医师深有感触,“有一次接诊了一位心室颤动的患者,心脏间歇性骤停,这是极为凶险的危重症,我和配班医生接力似地轮流对其进行了两个多小时的胸外按压、9次除颤才从将他从死神手里抢回来。”钟少州说,一次除颤失败就意味着生命之火永远熄灭,所以大家拼全力让他一次又一次恢复心跳,直到病情稳定。
只要有百分之一的希望,就要付出百分之百的努力,急诊科的医生们没这样说,但他们一直这样做。
急诊虽“急”却不失温度
如果说急诊科是医院的先遣队,那么院前急救就是急诊科的“特种兵”。据谢宝辉介绍,这支院前急救队平均年龄还不到30岁。这群年轻的“特种兵”承担着全市300多万人的急救重任,闻铃而动、分秒必争。
吴必英是院前急救队里的一名护士,单看外表像一名十足的“假小子”,个性洒脱利落。六年前从神经外科转入急诊科就一直从事院前急救工作。“我喜欢冒险,更喜欢救人。”院前急救的辛苦众所周知,24小时值班,只有起夜,没有休班,更谈不上双休日和节假日,吴必英总笑言:“能第一时间把人从死亡线上拉回来,这种感觉太美妙。一朝急诊人,便是一辈子的守护。”
这是吴必英一以贯之的从医理念。2016年9月10日晚,宁德市区发生一起两车相撞事故,吴必英和同伴恰巧经过事故现场,伤者斜靠在引擎冒着浓烟的车辆中,口吐鲜血。出于职业本能,吴必英和同伴第一时间展开了急救,为伤者赢得了宝贵的抢救时间。她也因此被广大市民称作“最美90后护士”。面对排山倒海的称赞,吴必英却表示只是做了她应该做的事。
假小子“吴必英”的专业、干练已成为她的职业标签,其实作为急诊人,她还有着鲜为人知的细腻和温暖。
2018年4月12日,急诊科接到洋中镇颈部割伤患者的急救电话,当院前急救队驱车到他家中时,映入眼帘的是一个形如枯槁、虚弱不堪的老人躺在病床上,颈部近10公分的伤口大开着,气道几乎断离。庆幸伤口避开了主动脉,勉强还能支撑。吴必英当下就湿了眼眶,究竟是多绝望才会把自己伤成这样。老人用微弱的声线对急救人员说:“我已经是癌症晚期,你们走把,不想再给你们添麻烦了。”吴必英立即上前紧握老人的双手,无比心疼地说:“大爷,您先别说话,我们会尽全力救你的。”
2019年6月16日,金涵路段一名环卫工人被皮卡车撞倒重伤。院前急救队飞驰而出,行车路上遭遇暴雨,到达事故地点时,吴必英和急救伙伴顾不上倾盆大雨,拎着急救箱一路飞奔,看到倒在血泊中的环卫工,吴必英的心紧紧揪着。胸外按压、建立静脉通路……医护人员默契配合,紧急施救在暴雨中有条不稳地进行着。雨水渐渐模糊了医护人员的双眼,两名随行的120驾驶员见状立即转身到车内,拿出80公分的蓝色医用床单,为患者和急救人员支起一张临时雨棚。15分钟后伤者在大雨中恢复了心跳,被紧急送往医院救治。“回到救护车里才感觉到由里到外的湿意,发梢淌着水珠,头发紧贴头皮,大家的样子都很滑稽,但在我眼里他们美极了。”
这群可爱的“特种兵”常年风里来雨里去,勇于冒险、坚韧不拔,他们不仅有过硬的急救技术,还怀着一颗善良且柔软的心。
陈胜荣作为院前急救里的老前辈,采访中被问起有没有什么业余爱好时,无奈回答到“每周两到三天24小时值班,回到家就想睡觉,哪有时间去陪家人和朋友。”其实,能坚持留在这个科室的医护人员,都是好样的!由于缺少人手,生病了也得坚持在岗。高度绷紧的神经让他们在梦中都能听见电话铃声,误以为又要出诊。院前急救作为抢救病人生命的第一环节,很少有患者完全康复后来感谢他们,但看到患者脱离生命危险时,他们感到由衷的开心。
采访手记:
“加班、通宵对于我们来说是家常便饭”、“我们不是超人,也需要大家的理解和关心”、“最累的时候,就想趴在桌子上打个盹”......结束了急诊科的采访,医生、护士们的这些话语依旧冲击着我的耳膜,“紧张、忙碌、劳累”是我对急诊科工作最深刻的印象。
在医患关系紧张的今天,很多患者对医生有不少的抱怨,然而,我们对他们又有多少理解呢?当你想要医生第一时间处理你的病情时,这时可能有更危重的病人比你更需要他;当你想要医生详细的、和颜悦色的为你问诊时,他可能已经连续工作了数个小时,连上洗手间和吃饭的时间都没有。在采访过程中,好几位医生、护士都表示,除了自己的家属外,其他非医务工作者可能都很难理解他们的工作难度和强度。他们不是超人,也许要大家的理解和关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