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3月29日至4月4日是中国麻醉周(第五届),为提升公众对麻醉学相关知识的认知度,3月30日,我院麻醉科在门诊大厅开展“中国麻醉周”系列麻醉科普宣传活动。
据悉,今年“中国麻醉周”的主题是“敬畏生命 关注麻醉——疫情防控救重症,分娩镇痛护新生”。活动中,麻醉科联合产科一同向群众重点介绍分娩镇痛相关知识,还科普了麻醉不是“打一针”的理念。同时通过免费咨询、发宣传册、放置展板等多元化的形式,把麻醉知识传播给群众。
俗话说,“外科医生治病,麻醉医生保命”,这句话很形象地描述了麻醉医生在一台外科手术中的重要作用。很多人简单以为麻醉就是“打一针,睡一觉”,但其实麻醉远非人们想象的那么简单。让患者睡着的背后,凝聚着麻醉医生的艰辛和医学科技的含金量。
1.分娩镇痛
分娩镇痛通常被称为无痛分娩,就是让准妈妈生孩子的过程疼痛减轻或不再疼痛。目前无痛分娩有多种方式,如水中待产、导乐分娩,能减轻准妈妈的疼痛,放松精神;而椎管内分娩镇痛,是迄今为止所有分娩镇痛方法中镇痛效果最确切的方法,它采用低浓度的局部麻醉药,实行安全有效的分娩镇痛,准妈妈可以在第一产程下床活动,也可以轻松睡觉。由于使用的麻醉药量很少,对产妇和胎儿基本没有不良影响。
2.无痛胃肠镜
过去,“做胃肠镜”这几个字给人的感觉是痛苦与恶心,很多人不愿意接受检查,从而延误病情诊断及治疗,造成终生遗憾。无痛胃肠镜是在普通胃肠镜检查的基础上,先通过静脉给予一定剂量的短效麻醉剂,帮助患者迅速进入镇静、睡眠状态,在无知觉或浅睡眠中完成胃肠镜检查,并在检查完毕后迅速苏醒。由于患者在无痛胃肠镜检查过程中几乎没有痛苦,可以避免患者不自觉躁动引起的机械损伤,大大提高患者的诊疗舒适度。
3.无痛气管镜
气管镜检查是肺部疾病重要的诊疗手段之一,但对气道有剧烈的刺激,而采用无痛气管镜就可以消除患者在检查中的呛咳反射和咽喉部的刺激,使得操作更容易,明显缩短了操作时间,也可让医生检查得更彻底;无痛气管镜还可以能大大减轻需要反复做纤支镜治疗患者的恐惧、害怕心理,增加了预后优良的可能性,提高了患者的配合度和舒适度;同时在无痛麻醉下还可以完成气管镜的治疗手段,大大提升呼吸内科的发展
4.围术期急性疼痛管理(APS)
以往大家都认为麻醉医生的工作就是让患者手术过程中保持“无痛”,实际上,疼痛发生在整个围手术期,包括手术前、手术中和手术后。手术前,有很多患者从入院到手术前这一段时间存在由疾病本身或者创伤引起的疼痛,麻醉医生的提前介入进行超前镇痛,能极大缓解患者的术前疼痛,利于术前检查或准备、活动、缓解焦虑情绪等。
术后疼痛是大家熟知的一个话题,在术后镇痛方法的选择上,麻醉医生会根据病人病情和手术情况,对术后病人按需给予术后静脉PCIA镇痛、局部浸润麻醉、超声引导下区域神经阻滞等方法进行个体化的多模式镇痛。同时定期随访,为病人提供及时高效的镇痛服务。
目前,我院麻醉科学科涵盖临床麻醉、全院舒适化医疗、急救复苏及超前镇痛等,广泛开展围术期急性疼痛管理、分娩镇痛、无痛胃肠镜、无痛气管镜等诊疗技术。每年完成骨科、神经外科、普外科、妇产科、肿瘤科、心胸外科、泌尿外科、眼科和耳鼻喉科以及口腔科等各类手术17000余例,实施手术室内麻醉13000余例,手术室外麻醉4000余例,年龄涵盖1岁至105岁超高龄。其中,全身麻醉约占40%,急诊麻醉约占25%。近年来,学科广泛开展超声引导下神经阻滞技术用以临床麻醉和术前术后镇痛、开展麻醉门诊进行术前评估、同时大力发展手术室外麻醉,推动医院舒适化医疗进程,进一步改善患者就医体验。
|